张元寿
—— 一颗过早陨落的将星
革命烈士注定不会寂寞。他们有战友作伴,有鲜花作陪,有蝶蜂为舞,有亲人祭奠,更有祖国花朵不时前来瞻仰,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追忆他们光辉的足迹。
座落在山东临沂市城区金雀山脚下,沂河西岸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49年,占地19.6万平方米。整个陵园碧水环绕,绿树成荫,苍松翠柏,芳草萋萋,鸟语花香,清幽静谧,各项风格的建筑雄伟挺立,塔碑肃穆。陵园内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位于陵园中央的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的正面,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镏金大字,熠熠闪光。
我军历史上享有“后勤专家”至高赞誉的原华东原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就长眠在这里。屈指数来已经有了60多个年头。
与张元寿作伴的有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罗炳辉等8位烈士。
出生:战火历炼成钢
张元寿1913年出生于培丰镇岭东村,1924年初小毕业后在家帮助做豆腐卖,1927年冬在白土(东肖)一家杂货铺帮工,不久结识了邓子恢(原国务院副总理),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8年3月参加了邓子恢领导的著名的龙岩东肖“后田暴动”。1929年4月加入共青团,同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带领广大农民开展革命斗争,7月张元寿奉邓子恢、郭滴人的指示,回家乡田地参与组织发动农民武装举行“田地暴动”,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任赤卫队队长。他作战勇敢,敢打敢冲,被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郭滴人称赞为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
1930年春他率暴动后建立的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太平区补充团,任连长。1930年冬,补充团升级,编为12军34师102团。张元寿所在连因人数较少,缩编成一个排,他任排长,3个月后他提升为副连长。1931年秋他加入中国***。1932年秋他任红34师102团经济委员会主任、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红35师军需处长。这期间,他一度患病,留居福建军区后方留守处治疗。病愈后奉命去瑞金中央红军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未毕业就被调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审计科长和财政处、出纳处处长等职,一面组织采办布匹、西药等军用物资,一面又以军委兼职军需特派员的身份调度供应在福建红军作战部队的粮秣军需,做得井然有序。他还兼任中华商业有限公司经理,千方百计改善和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反"围剿"斗争和苏区建设。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张元寿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他任中央军委先遣司令部后勤处处长、中央军委供给部财政科科长。在物质匮乏的长征途中,他不畏艰险,肩挑装满黄金、银元和"红军票"的担子跋山涉水,服务红军财政需求;他清正廉洁,将没收的粮食、金银珠宝、布匹等登记造册,以实物或现金补给部队、救助群众;他恪尽职守,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为部队筹措军火、粮食、衣服和药品,为保障红军英勇作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功:驰骋纵横江南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张元寿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曾到西安、洛川等地为红军部队筹措军需物资,并在保安筹办被服厂。1937年春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同年秋毕业后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
1938年春,张元寿代表八路军赴汉口出 席国民党召开的后方勤务会议。会议开完后,因临汾被日寇占领,过不了潼关,中央指示张元寿到新四军,任新四军总兵站站长。任职期间,他把分散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游击队的干部和伤病员,迅速集中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一带,加以妥善的管理和照顾。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上海、杭州等地的大批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并通过关系从上海等地采办大量医药器材和其他军用物资运往解放区,大大缓解了部队物品匮乏的困难。同时,做好统战工作,取得了红十字会的协助,疏通了国民党军队和政府中的关系,整顿发展兵站,把新四军兵站从岩寺、太平一直通向苏南敌后和皖南皖北,建立了六个兵站派出所,形成一个新四军各主要根据地通往大江南北,包括上海、宁波、温州等城市在内的庞大交通网,妥善解决了护送各地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和采购筹集各种军用物资等等的联络运输问题。1939年9月他任新四军教导总队队列科科长、队务处处长,1940年1月他调新四军军部任参谋处处长,在叶挺将军手下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时,张元寿和新四军司令部、政治部的部分同志跟随叶挺将军从石井坑翻过一座大山,撤到一个叫大康王的地方。天亮时,他亲自帮助警卫员替叶挺军长烤东西吃。这天下午,张元寿目送叶军长出山口同国民党军谈判。叶挺将军走后,张元寿指挥大家先隐蔽起来,等天黑后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张元寿突围后,化装成商人,头戴礼帽,手提皮箱,躲过敌人的岗哨,回到了部队。他的这个皮箱,如今仍陈列在华东烈士陵园的烈士事迹陈列馆内。张元寿脱险后不久,调任新四军第2师5旅参谋长。1943年2月,兼任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参谋长、路西军分区参谋长,参加开辟泗(县)五(河)灵(璧)凤(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与指挥部队用机智、勇敢的战略战术,粉碎日寇的多次扫荡和顽军的进攻。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元寿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淮阴,华中野战军苏中部队奉命紧急北援,军需物资大多留在苏中,物资极端缺乏。张元寿赶赴前线,现场指挥,组织直达供应,使军需品源源运上前线,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期间,留下许多美名。
一条毛巾的故事。1939 年春,张元寿任新四军章渡总兵站站长。他来到军部就职后,见到当时在新四军的领导层中有些人由于受到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对广泛吸收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有关门主义倾向。他接任后,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大胆地利用红十字会的名义,从上海经过宁波、温州等地,巧妙地借输送难民的方式,动员了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不少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接着又先后派出多人到上海采办大批药品、药械、布匹等物资,在苏南和安徽的大江南北建立起六个兵站派出所。当时,他手中经过的人、钱一批又一批。但是件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廉洁奉公。一次,他要洗脸,一时找不到毛巾,就去问警卫员。警卫员便说,已换了一条放在那里,于是张元寿拿来一看,是条新毛巾,就二话不说,要警卫员把新的退回去,把旧的找回来。同时,又严肃地对警卫员说:"我们手头虽然经过大批物资,但都是人民拿来支援抗战的,都应该用在前方战士身上。旧的能用就不要换新的,要带头节约。"因此,指战员都称赞他是廉洁奉公的模范。
参谋长拾稻穗。1941年春,张元寿在“皖南事变”脱险后,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参谋长。五旅驻在淮宝地区,这是刚建立起来的新区,敌我斗争十分剧烈,群众因受敌人的反动宣传蒙蔽,不了解我们,工作困难、生活艰苦,特别是粮食供应更为困难。于是,张元寿便在督促部队开展军事训练的同时,还指挥部队搞好生产,如下湖捕鱼、打湖草、砍芦苇、建营房等,尽量减少群众负担。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有一天外出时,他看到稻田里掉了不少稻穗,感到让它在田里烂掉可惜。回到兵营后,当天他就顶着太阳,汗流满面,手里拿着军帽,带头下到周围的田里去拾稻穗。战士们看到参谋长都下田了,也不甘落后,当时找不到许多工具,个个都像参谋长一样,拿着军帽低着头在田里拾稻穗。一时间,满田满野都是拾稻穗的人,开始群众见这么多战士在田里走来走去,还不知道干什么,待看清楚后,于是群众也不甘落后起来,一大群人拿着工具,也到田里去拾稻穗。像开展比赛似的,你追我赶,大家都拾了不少稻穗。张元寿和许多战士一样都装了满满的一军帽。参谋长下田拾稻穗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护送美国大兵。1944年8月,一架美军飞机轰炸侵华日军,返航途中失事,5名机组人员跳伞降落在新四军部队驻地。张元寿奉命负责护送他们到淮南国民党军队驻地瓦屋刘,途中他周密安排,细心照顾,使之安全到达目的地。
1946年冬,张元寿调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与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员、谭震林副政委、陈士榘参谋长等一起,组织领导苏中的盐城、阜宁、涟水反击战和鲁南、莱芜战役,他负责分管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了部队胜利完成作战任务,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眠:英名留芳齐鲁
1947年3月莱芜战役结束后,硝烟未散,为了将国民党军队遗弃、散落各地的武器加以收集,装备部队,张元寿驱车到各战场巡视。当乘车抵山东淄博张店近郊快到周村时,突遭敌机扫射,他急忙指挥同行人员隐蔽,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4岁。其遗体安葬在山东临沂 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张元寿烈士墓呈螺旋梯形构筑,高9.2米,顺环墓阶梯可直达墓顶,是根据张元寿生前喜好爬山运动而设计。墓顶上有碑亭,四面镌有陈毅元帅、张震上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叶飞上将(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劲夫(原国务院副总理)的题词。陈毅元帅的题词是:“努力支前常共甘苦,运筹帷幄永忆英才。”张震上将的题词是:“长眠齐鲁,英名留芳。”陵园的东西墓区南端分别为罗炳辉和张元寿等四位著名烈士的半身石质浮雕像。
张元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优秀后勤专家,曾和叶挺将军、陈毅元帅、粟裕大将一起工作、战斗过。他从红军时代起,长期负责后勤工作,以作风深入、敏锐干练著称。陈毅元帅高度评价他分管的后勤工作:“张元寿同志很好,见到军队吃、穿、用的事就抓,他是后勤专家。”粟裕大将也赞扬他的工作:“有元寿协助,打起仗来,我无后顾之忧。”他一贯廉洁奉公,任新四军总兵站站长时,经手的财物不计其数,但他从不私自动用一分。警卫员看他洗脸用的毛巾非常破旧,便找了一条新的要给他换上,被他严肃地拒绝了。红十字会一位负责人见他生活清苦,特赠以呢大衣和两个镶钻石戒指,他全部婉谢送回。诸如此类的事迹,战友们谈起来无不敬佩,赞叹不已。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81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25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706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72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39次)
- 张祥云墓(14838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5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