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德:“领工资的农民”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3-09-24 | 栏目:精英荟萃 |
内容导读: 黧黑的面庞,黝黑的手臂,精瘦的身材,朴实的言语,是张祖德“领工资的农民”的真实写照。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执着追求农业事业的发展。”1981年,张祖德从龙
黧黑的面庞,黝黑的手臂,精瘦的身材,朴实的言语,是张祖德“领工资的农民”的真实写照。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执着追求农业事业的发展。”1981年,张祖德从龙岩农林大专农学专业毕业,20多年的工作历程,也是20多年的求知历程。
毕业之初,张祖德的月工资47元,微薄的工资,使他没有经济能力通过购书、培训充实自己。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张祖德充分利用单位阅览室和县图书馆,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露。逢有专家来县里开讲座,张祖德总是如获至宝。有时为解决一个问题,他亲赴龙岩向母校老师请教、向图书馆借阅书籍。生活日渐好转,购书也逐渐成为张祖德的一种爱好。每次出差,带回几本专业书以示纪念,是张祖德多年养成的习惯。“虽然现在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但我每年至少还要花1000元订阅杂志和购买专业书籍,毕竟有些知识是不可能免费的。”书,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灯塔。
工作之初,张祖德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他驻村蹲点,与农民同吃同住,足迹遍布全县各个村庄。2年的努力,他对全县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环境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出“调整品种布局,水稻播插期的调整和耕作种植制度的改革”等建议,受到群众和领导的肯定。
1985年,张祖德调配到县种子公司。当时,我县稻种“多、乱、杂”,而且大部份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常规稻种,产量低。次年,张祖德大胆引进“78130”、“威优红田谷”等10多个优良品种,当年试验喜获丰收,亩增产近100公斤。1987年水稻良种开始在全县普及,至1990年,普及率达90%,增产率达15%,为我县农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率达43.3%。
针对当时我县杂交水稻种子供不应求,制种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的情况。1988年,张祖德知难而进,主持开展制种创高产技术攻关。通过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当年制种产量突破300公斤,次年申报参加全省的杂交稻制种创高产竞赛,以500亩制种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最高5亩平均达471公斤的成绩,创全国之最。1990年,经省农业厅审批,我县成为全省的杂交稻制种基地,当年产种100多万公斤,供应全省以及广东部分地区。
1992年,张祖德任县农技站站长。任职期间,张祖德除做好全县面上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外,还先后主持实施“再生稻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早熟芋‘六月红’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10等多项农业科研课题。1996年,张祖德在峰市发现一畦‘六月红’早熟,经调查发现该畦原是晚稻秧田,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施肥、密度、地膜等的研究试验,不断进步。如今‘六月红’提前一个月成熟,产品圆整,产量翻了一番。1999年‘六月红’就已由零星种植自产自销发展为标准化栽培,组织收购,发展成一个产业。较之传统的烤烟,经济效益提高了2倍多。今年我县‘六月红’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来,张祖德先后获得省农业厅“粮食丰收奖”一等奖等30多项次国家、省、市、县的各类表彰,40多篇学术、试验研究论文在《中国稻米》等各级刊物上发表,1999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同年评为县管拔尖人才。农技站也多次受省、市、县的各种表彰。
成功总与汗水相伴。张祖德的成功得益于他勤于进取,也得益于他任劳任怨,一心为了农民致富。为迎接加入世贸对我县农业的挑战,张祖德努力探索果蔬栽培新技术。2003年他在湖雷白岽搞50亩科技示范基地,准备引导10户农民种植西瓜,但农民冷语相向:你没干过农活,少来。艺高人胆大的张祖德承诺:免费提供技术、贴成本,保产值。最后只有6户人家同意试验。当年该基地亩产值达3200元,而那年烤烟亩产值在2000元以内,其它西瓜地产值也低于2500元。多年来,张祖德已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每有下乡进村,农民们总是围着他聊得海阔天空,时常有农民来电或来县城向他当面请教。许多农民有事来县城,常常带来新鲜果蔬让他尝尝鲜。
2005年3月,张祖德担任农业局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股股长,新的岗位,给张祖德带来新的挑战。他总是心系农民,关心和支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用自已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争取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新的更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积极的贡献”张祖德如是说。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执着追求农业事业的发展。”1981年,张祖德从龙岩农林大专农学专业毕业,20多年的工作历程,也是20多年的求知历程。
毕业之初,张祖德的月工资47元,微薄的工资,使他没有经济能力通过购书、培训充实自己。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张祖德充分利用单位阅览室和县图书馆,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露。逢有专家来县里开讲座,张祖德总是如获至宝。有时为解决一个问题,他亲赴龙岩向母校老师请教、向图书馆借阅书籍。生活日渐好转,购书也逐渐成为张祖德的一种爱好。每次出差,带回几本专业书以示纪念,是张祖德多年养成的习惯。“虽然现在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但我每年至少还要花1000元订阅杂志和购买专业书籍,毕竟有些知识是不可能免费的。”书,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灯塔。
工作之初,张祖德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他驻村蹲点,与农民同吃同住,足迹遍布全县各个村庄。2年的努力,他对全县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环境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出“调整品种布局,水稻播插期的调整和耕作种植制度的改革”等建议,受到群众和领导的肯定。
1985年,张祖德调配到县种子公司。当时,我县稻种“多、乱、杂”,而且大部份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常规稻种,产量低。次年,张祖德大胆引进“78130”、“威优红田谷”等10多个优良品种,当年试验喜获丰收,亩增产近100公斤。1987年水稻良种开始在全县普及,至1990年,普及率达90%,增产率达15%,为我县农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率达43.3%。
针对当时我县杂交水稻种子供不应求,制种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的情况。1988年,张祖德知难而进,主持开展制种创高产技术攻关。通过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当年制种产量突破300公斤,次年申报参加全省的杂交稻制种创高产竞赛,以500亩制种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最高5亩平均达471公斤的成绩,创全国之最。1990年,经省农业厅审批,我县成为全省的杂交稻制种基地,当年产种100多万公斤,供应全省以及广东部分地区。
1992年,张祖德任县农技站站长。任职期间,张祖德除做好全县面上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外,还先后主持实施“再生稻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早熟芋‘六月红’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10等多项农业科研课题。1996年,张祖德在峰市发现一畦‘六月红’早熟,经调查发现该畦原是晚稻秧田,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施肥、密度、地膜等的研究试验,不断进步。如今‘六月红’提前一个月成熟,产品圆整,产量翻了一番。1999年‘六月红’就已由零星种植自产自销发展为标准化栽培,组织收购,发展成一个产业。较之传统的烤烟,经济效益提高了2倍多。今年我县‘六月红’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来,张祖德先后获得省农业厅“粮食丰收奖”一等奖等30多项次国家、省、市、县的各类表彰,40多篇学术、试验研究论文在《中国稻米》等各级刊物上发表,1999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同年评为县管拔尖人才。农技站也多次受省、市、县的各种表彰。
成功总与汗水相伴。张祖德的成功得益于他勤于进取,也得益于他任劳任怨,一心为了农民致富。为迎接加入世贸对我县农业的挑战,张祖德努力探索果蔬栽培新技术。2003年他在湖雷白岽搞50亩科技示范基地,准备引导10户农民种植西瓜,但农民冷语相向:你没干过农活,少来。艺高人胆大的张祖德承诺:免费提供技术、贴成本,保产值。最后只有6户人家同意试验。当年该基地亩产值达3200元,而那年烤烟亩产值在2000元以内,其它西瓜地产值也低于2500元。多年来,张祖德已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每有下乡进村,农民们总是围着他聊得海阔天空,时常有农民来电或来县城向他当面请教。许多农民有事来县城,常常带来新鲜果蔬让他尝尝鲜。
2005年3月,张祖德担任农业局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股股长,新的岗位,给张祖德带来新的挑战。他总是心系农民,关心和支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用自已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争取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新的更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积极的贡献”张祖德如是说。
0% (0)
0% (0)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82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25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706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73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39次)
- 张祥云墓(14839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5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