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前岐访宗亲
中巴车的车灯刺破黎明前的黑幕,迫不及待地钻进黑色的世界,从老家福建永定县培丰镇岭东村出发,从南靖和溪上高速,一路沿着沈海高速过漳州、跨厦门、进泉州……往北、往北,向着宁德福鼎市前岐镇进发。
此行,20位宗亲代表怀着对培丰镇岭东村张氏始祖云公嫡传第十一代裔孙乃标公的无限敬仰;此行,20位宗亲代表怀着与福鼎前岐张氏宗联亲睦谊的喜悦憧憬。
车上,我们一路走一路猜想,200多年前,岭东距福鼎前岐镇岳口里700多公里,路途遥远,交通闭塞,盗匪横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乃标公是如何背井离乡的?他是一个人走的还是一家人走的?他是走着去的还是乘船去的?他为什么往东北方向而行?他为什么最后选择在闽东福鼎前岐落脚定居?
一切疑问,也许到了前岐见到宗亲们之后才会有一些复原当时情景又合乎逻辑的答案。
据《永定县田地岭东张氏家谱》(1993年版)记载,岭东张氏一族衍自张氏一世祖挥公传下的127世惟立公,原居江苏张家巷,繁衍十世,后往江西宁都任职,入闽居宁化石壁村,历五世,143世子全公于1379年(洪武十一年),带着云、斗、星等张氏三兄弟,从宁化石壁村经上杭古田(其间子全公在古田罗经凹仙逝,葬于当地),肩挑火炉、铁锤、锅灶、钳子、玷子等简单的家当,一路颠沛流离,筚路蓝缕,靠着帮当地人(据说曾氏、郭氏等都比张氏更早定居于田地)锻打铁具为生,在龙岩新罗短暂停留之后,把家安在了培丰镇岭东村(俗称岭背村),云公成为岭东一世祖为144世,为岭东张氏一族万世之洪基。此后,1384年未婚的斗、星俩兄弟先后迁徙,前者入赘漳州市南靖县梅林乡背岭村(刚好与岭东村的俗称相反,是巧合还是为了怀念兄长?),后者往广东饶平小郑,兄弟仨从此天隔一方,失去音讯,至今尚未取得联系。
云公与妻子李氏在岭东村,继承锻铁祖业,秉承百忍家风,以慈为怀,以善为邻,以俭为根,以勤为本,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报德宗功。从此,岭东村奏响起了钉钉当当的锻铁劳动音符;从此,岭东村奔腾起了张氏家族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流淌旋律。由是,岭东村又有了打铁山之称。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六百年光阴,二十万个日夜,张氏一族迅速发展壮大。至今,最快的已传至25代矣,拥有人口1400多人(全村人口1700多人,他姓他族有300多人),是培丰镇11个行政村之一。而且,树大分枝,枝大分桠,一些张氏子孙奋发图强,开疆拓土,敢拼会赢,在异域他邦,披荆斩棘,播种血脉,贡献人类。第十一代裔孙乃标公就是众多外拓远涉且取得辉煌族业的岭东张氏子孙之一。
据《永定县田地岭东张氏家谱》和《福鼎前岐岳口里张氏家谱》记载,张乃标,生于康熙戍申年正月二九戍时,卒于乾隆乙卯年2月初九丑时。其这一脉枝繁叶茂,乃标生二子燕礼、燕义,之后是七个孙子,而后蓬勃发展,根深叶茂,至今已经有12代(按云公排算应该是23代)400余人,而且人才辈出,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商域,都有不少顶梁之栋、翘楚之材,如原福鼎市国税局长张仕扬,做水产养殖出口贸易的商业巨贾张祖恩,享誉闽东的“鸭司令”张仕清,名望远播的“先生”张仕凤,福鼎贯岭镇派出所长张宜炳,福鼎市香格里拉养生馆馆主张宜樟,等等,不胜枚举,灿若星辰,此盛光繁景,既有个人奋斗之辛勤汗水,更离不开列祖列宗的洪福浩德之荫蔽。
时空转换,物是人非。倘若不是亲情冥冥之中牵引,倘若不是宝贵的家谱记载,不曾遗失,千里路途,万里关山,认祖归宗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幸甚,我们中华民族信奉“树有根、水有源”的信念;幸甚,我们炎黄子孙都坚守“追根溯源求其本”的执著,幸甚,我们岭东云公张氏有家谱尚存,尽管残缺但脉络基本清晰。然而,岁月悠悠走过几百年,时光荏苒滑过几十代。认祖归宗,敦亲睦族,走过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波折坎坷历程。
对于,我们岭东张氏一族之历史源流,早先我关注不多,实乃公务繁杂和年轻无知之故。随着年岁和阅历的丰富,从族辈们的口道耳传,对于本姓本族之事有了一定的认知。随着许多地方修谱修祠方兴未艾,家族文化独秀于中华文化之园,对于弘扬家族文化的使命感日益浓厚。我时常在思索,我们祖宗来于何方,梓叔又去往何处?我们的梓叔们曾经创造过什么样的辉煌,作出过怎样的历史功勋?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怎样传承祖德、光前裕后?这些问题虽然不如“宇宙多大天圆地方”、“人类起源和终结?”等哲学问题那么深奥,但也是很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作出之后,各地宗族文化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各地宗族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争奇斗妍,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概是2008年,我一次偶然回乡,在一位乡亲那里得到一张小纸条,上写“福鼎市前岐街十里地张乃标及其子燕礼、燕义”。写纸条之人也是福鼎另一支张氏族人,他们几个携带家谱前往永定寻根问祖到了我们村,与我们的家谱核对未果,失望而归,却留下弥足珍贵的“寻根密码”。这张“寻根密码”躺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好些年,整理时也时常映入我的眼帘,每次都刺激着我要给这个“寻根密码”一个圆满的结局。
公元2011年下半年,我们岭东张氏宗祠僾敬堂在宗亲长张寿钦等人的牵头组织下,在张寿标、张华清等宗亲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重建,历时一年,投资近几十万元,定于2012年农历8月14日举行隆重的重修落成周年庆典。此等盛事,云公子孙不管是居内行外,不管是天涯海角,人人有份,人人有责。而这张“寻根密码”再次激发找寻福鼎前岐宗亲的热情。于是,通过福鼎市纪委的同行联系到了前岐镇民政办老张,在老张的热心帮助下,顺利地与张仕扬、张仕凤等宗亲等取得了联系。我把《永定县田地岭东张氏家谱》记载乃标公的内容传真给了他们,经核对。他们致电我:“对上了,对上了!”高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对上了,对上了!”对于乃标公子孙而言,自己的始祖乃标公200多年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自己祖先根源找到了,自己的家族脉络清晰了。也许,这些已经困扰了他们很久很久。对于我们而言,终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还有什么比父母亲知悉孩子下落更好的消息,还有什么比血脉亲情更令人激动的事情?
此后,我告知家乡族人,无不欢欣鼓舞,并向前岐宗亲发去了参加宗祠庆典的邀请信函。2012年农历8月14日,前岐宗亲派出张仕藩等8位宗亲代表前来祝贺,送来牌匾和礼金,为僾敬堂庆典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这是血脉相连的结果,这是亲情不断的佐证!
来而不往非礼也。经宗亲会研究决定,我们岭东梓叔于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前往福鼎前岐走访宗亲共叙乡情,寻访族辈足迹,缅怀乃标公等丰功伟绩。
高速路在脚下延伸,汽车一路奔驰。历时近九个小时,我们在福鼎高速路口,再次见到了前岐宗亲张仕藩等,他们已经在高速路口翘首以待多时。
一番寒喧,我们继续前行。在前岐宗亲们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乃标公当年落脚和繁衍的地方――岳口里。从东侧前(岐)福(鼎)公路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山青水明、安详静谧的小山村。两山陡峭夹峙,相隔最宽处不足二百米,地势不平,高低有致,山色苍翠欲滴,茂林修竹,葱葱茏茏,孕育着一溪更准确地说是一涧(据说这里的水是前岐镇几万人口的饮用水源),涧里水鸭成群,悠然戏水,涧水穿山而出往东而去。几座石垒黛瓦民房忽隐忽现,几个人影绰约,层层碧浪直铺山底,那是片片茶园。
这就是我们乃标公当年落脚的地方,这就是在地图上难以寻觅的岳口里,这就是乃标公外拓创业的子孙魂牵梦绕的“包衣窟”家园!
来到公路的对面,一条满是青草绿苔的石阶古驿道沿着山势蜿蜒远去,上通往福鼎,下通往前岐,这是肩挑手提时代从前岐去往福鼎市区的必由之路。现代交通,即使天堑也能够变通途,所以如今古道少有人行,无论是路中石缝,还是路边沟渠,杂草疯狂生长,山花遍野。
“这就是当年乃标公传承祖业打铁的地方。”宗亲介绍道。
这哪里有工棚?这哪里有火炉?这哪里有热火朝天的锻铁场景?这个地方已经被一丛高大粗壮的麻竹取代,一根根麻竹抱成一团,相依相偎,共生共荣。
然而,打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的绳头,我们又仿佛看到乃标公和他的儿子们光着膀子盘着辫子正在火红的铁块上挥锤锻打,铁块散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臂膀、胸膛,他们的妻女正在一旁添柴加火拉箱,把炉火烧得旺旺的,这是她们对丁财兴旺的梦想和希冀;我们仿佛看到他们正向来往的行人推荐铁具,神情和蔼,态度诚恳,做成了一笔笔的生意;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寄人蓠下,忍辱负重却自强不息的尊严气概;我们仿佛听到节奏感很强,音色很亮,音阶很宽的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回荡山谷,响彻云霄,传到很远很远。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农耕时代,铁具需求是农业生产所需。而福鼎依山傍海,东接浙江苍南,南临***海峡,农业渔业都相当很发达,为锻铁为生创造了条件。同时,明清时代,倭寇屡屡袭扰我国东南沿海,冷兵器的需求也为锻铁带来不小的商机。在时局动荡,物质资料匮乏的时代能够吃饱穿暖就已经很幸福了,而基于这样最基本的要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落脚,传承打铁祖业,再图发展,这既是历史的局限,也是可行的。历史发展证明,他的选择虽然是无奈的却是正确的。如今,他的子孙从打铁到种植蔬菜供应福鼎城市居民,再到镇里、市里发展了,留下的或回来的不是经营农家乐,就是搞种养业。于是,我们终于明白,地无三尺平的岳口里之所以会成为乃标公开基繁衍地了,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上个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后,子孙们都在前岐镇分到了田地,至少在镇里有了发展的地盘,由此可见,乃标公家族发展战略意图宏远,可谓高瞻远瞩。
路边就是乃标公的坟墓。为了方便我们的拜谒,宗亲们早已经把坟地打扫一清。虽然占地不大,装修不豪华,却也有墓碑。据墓碑记载,以“清河郡”为姓标,由乃标公孙辈国科、国魁、国泰、国俊、国正、国成、国雄共同立于嘉庆十八年八月吉时。
我们虔诚地焚香祭拜,向乃标公行三叩首大礼,致以崇高的敬意!
石阶小道四通八达,却基本已经荒废在草丛中。宗亲们带着我们在指点迷津,讲述那久远的故事。
告别岳口里,我们参观了位于前岐大垵的薛桥张氏宗祠。
宗祠建于1996年,2005年5月遭遇台风后进行重修。宗祠依山而建,地势高起,雄伟壮观,站在堂前可以俯瞰整个前岐镇,宗祠翘檐斗拱,琉璃瓦盖。从结构上看,该祠七楹二进,前进七楹,正殿五楹,中辟开井,坐乾向巽,兼戌分金。堂内楹联匾额林立主殿四根粗壮立柱,中间两根蛟龙攀缠,栩栩如生,另外两根点缀楹联,正殿檐下中间悬挂“百忍堂”牌匾,两侧牌匾有“威武文明”、“鸿业共图”、“节比松均”,等等,正殿后堂之上的牌匾就更多了,如旭日详云,山高水长,流光溢彩,等等,这些楹联匾额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风炽烈之景象。
据祠碑记载,该祠属前岐大垵、龟岭、岳口里等联体共建。从内大门楹联“西清三公未已位,汉初成杰居之寅”就可以看出此祠由三个张公后代联合兴建共有。祠碑记载“岳口里先祖乃标公自永定坝峰村来居”。永定没有“坝峰村”,我们都说写错了。原来按当地话“坝峰”就是“培丰”的。于是,我们嘱咐前岐宗亲,倘若再修,则要堪正为“永定培丰镇岭东村”,以免有误乱了脉络。
在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我们找到了乃标公之灵牌,乃标公所占一席之地,足见其及其子孙在当地的影响和贡献了。
晚上,前岐宗亲设宴盛情款待我们,两地宗亲互对谱(前岐后岳口里家谱记载,字辈为乃、燕、殿,与我们的岭东家谱一一对得上),互诉衷肠,其乐融融,其情脉脉,宗亲们频频举杯,祝愿云公嫡传财丁兴旺,人才辈出,垂裕后昆,书定新的辉煌!
次日,宗亲们还带领我们上太姥山,饱览海上仙都盛景,虽然天公不作美,云遮雾罩,空空蒙蒙,但也是另外一种景致。
行程两天,走走看看,说说诉诉,道不完的亲情,讲不完的故事。真是“千里驱车往前岐,寻访宗亲岳口里,时空穿梭剪不断,岭岳血脉永不离”。
当然,之前的一些疑问也慢慢有了答案,即:从岳口里张氏家谱记载,从前岐薛桥张氏宗祠碑记录,从宗亲长辈介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乃标公应该是在岭东村娶妻或生子,一家人携带着家谱外出谋生或中途回家省亲过,字辈排得如此清晰,是为了方便日后认祖归宗,是为了与其他枝脉核对不至于乱了辈份和尊卑。乃标公及其子孙的用意所为,是中华民族“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传统精神的缩影!
(本网)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82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25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706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73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39次)
- 张祥云墓(14839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5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