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永定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几千年的演变进程中,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存的文化遗物包括民俗活动、演艺、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人们用智慧和勤奋的双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简称“两遗”),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两遗”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人的生活需求,更是客家人的精神需求,如:土楼、孔庙、家祠、戏剧、走古事、打醮、作大福、祭祀、古墓、寿柩(棺材)、婚、丧、喜、庆等等文物民俗活动,充分展现“两遗”的非凡风彩和深厚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敬祖睦宗、饮水思源、凝聚族群、淳朴厚道、热爱乡土、厚养老人、促进社会和谐等道德品质。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当下,如旧城改造、移民搬迁、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等,承载着“两遗”的楼主们正逐渐举家搬出,失去了原貌和日常维护的老土楼正加速损毁,一些客家民俗文化已渐行渐远或正在消失等等,已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如果这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两遗”不加抢修和保护,则有些会无法传承或面临绝种。如何加强我县“两遗”保护方面我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做好“两遗”的保护工作,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首先对“两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深度挖掘,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并处于濒危状态的进行抢救,并积极申报保护,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先人的遗产越辉煌,我们的惭愧就越深重的教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两遗”织就一张严实的保护网,让世界了解永定,让永定走向世界。
二、要做好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包括图片)。“两遗”的客家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过去和历史,如牌匾、风车、笼谷器、走古事、花灯、剧本等等传统文化产品,有的已经消亡或正在消失,可通过客家博物展览或中秋节、元宵节和土楼节来展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客家文物、风貌,让客家文化满足人类精神需要,共同缅怀先人的恩德功绩,为***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三、一些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慢慢地遗失,不加以保护、传承,会逐渐无迹可寻,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古楼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赚钱,使得客家文化习俗的传承遭遇瓶颈。思想观念等不断变化,让客家文化失去其传承的根基和土壤。比如:现在一些珍贵的客家民歌、俗语正在失传,五六十岁以内的人没有经历过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唱不出那种“客味”、“山味”,真正会唱山歌的人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但这些人越来越少。因此要重视“两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训。提高客家民俗文化品牌的“含金量”和知晓率,提升非遗项目的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邀请媒体采访,让“两遗”文化走出深闺。如,我在今年3月30日闽西日报(话说闽西)刊登我的“中国地市报名专栏、百姓寻根”《永定的张祥云墓》一文,旨在方便海内外宗亲前来寻根谒祖、联谊睦族、增进永定与海内外和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永定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也为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好准备。
四、“双遗”是人类最珍贵、最具观赏的代表群体,是人类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宝库的精华,是人民的财富。围绕着把祖先遗留下的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的要求,兴文化产业,开发和加工系列纪念工艺、美术、图片等,促文化繁荣,让客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肥田沃土”和不竭源泉。通过实物展览、图片展览:比如展示风车、砻谷器、石中丘等一套遗物,文字解说。大米是稻谷用砻谷器磨出来的,分有谷壳和糙米,把谷壳用风车风去谷壳,剩下的冇谷用来喂鸡、鸭,不至于浪费。然后把糙米用米筛筛去谷头,再把糙米放在石中丘内用礁子打夯,一般糙米夯200至300下左右,最后用糠筛筛去米皮糠和谷目子。使后辈人知道,过去我们在还没有进入电器化的社会时,吃的大米是这样得出来的。让人们充分领略“两遗”的独特魅力,和先人劳动的辛苦。
五、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凤城镇原有几十座祖祠,因旧城改造,现仅存张家祠和赖家祠以及寺前张屋等几处百年老屋。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历史遗物,不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还寄托着精神追求,随着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拆迁将来恐怕难逃开发的命运,在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翻建过程中,传统的客家建筑一座座消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就再也无法重现。遗物历史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当建设开发与历史保护产生矛盾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聘请相关的文物专家权威前来监定、评审,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尤其是没有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遗存,那些尚未列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两遗”项目,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这些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应该高度重视,要提高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遇到祖祠拆迁,应秉着保护、维修、抢救的原则,决不能建设一片,毁坏一片。开发中合理开发,保存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也就是说,保护与开发协调并进,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市的建设管理者与其仿古建古,不如对活生生的历史加以保护或者维修,使其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按照“保护、整饬、暂留、更新”的办法,因地制宜,做到改造、保护双丰收。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好跟“祖”有关的文物,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六、传统文化的地名不能随意更改。随着房地产开发的推进,一些老地名,正逐渐被新地盘所代替,这是一种传统地名文化的流失。有些老地名不单体现了永定历史的印迹,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传承。有些老地名别有韵味,地名好听且好记,一直传承下来,为人们熟悉。为此我认为传统地名应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给予保护和保留。
七、保护“两遗”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两遗”数量多,总量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保护“两遗”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文物古迹进行抢修维护,还应积极扶持和引导各类民间文化社会团体来保护“两遗”,充分利用客家博物馆、非遗博物馆、客家方志等多方合一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项工作的研究、传播和保护,将“两遗”的客家文化弘扬发展下去,得以传承,让永定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一大批不可移动的革命旧址,土楼民居、古建庙宇、门楼书坊等文物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为提高永定知名度及发展永定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张祥云古墓》一文已入“闽西文史资料第十二辑”(闽西名祠古塋)
张绪余,住址:永定县凤城镇九一街寺前张屋
原仙师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现永定县老科技协会会员
永定县老年学学会理事
《永定文史资料》组稿会作者
永定县张氏宗亲联谊会、张化孙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82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26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706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75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39次)
- 张祥云墓(14840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