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客家张化孙现象”
——对一个客家宗族文化典型的剖析
钟震东 张如山 钟阳蕃
据《张氏族谱》记载,黄帝第五子挥,为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140世裔张化孙,于南宋嘉泰年间(1204年)从宁化移居上杭县白砂将军桥茜洋村,为上杭的开基始祖,其裔孙称为“鄞江(汀江旧称)始祖”。客家学研究者提出:张化孙后裔棋布于闽、粤、赣、浙、台等省和东南亚国家,不仅分布于广大客家地区,而且辐射到广府方言区、福佬方言区、闽北方言区等许多地区,充分体现出一种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并把它称之为“客家张化孙现象”。①那么“张化孙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时至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它还有没有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对这个客家宗族文化的典型试行剖析,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就正于专家学着。
一、客家张化孙现象“实质是客家宗族社会的典型表现
宗族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而张化孙家族,是在封建制度下宗族社会的一个突出典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从如下方面可以看出:
1、 张化孙家族起源于上杭,却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国,形成了一个跨越海内外的庞大的家族网。据上杭太拔乡清道光八年(1828)修的《张氏族谱》载,张化孙生18个儿子,108个孙子。18子中当代即从茜洋村外迁的有16人。迁往地除本县外,有清流、漳州、福州,还有广东梅县、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云远迁安微微州。另据考证,当时留在父母身边未外迁的第四字祥云、第十七子彼云其第二代也开始外迁。祥云的裔孙,现已分布在广东梅县、大埔、潮州、汕头、广州,江西于都、兴国、吉安、上犹,湖南浏阳,浙江云和,以及***屏东等30多个县、市。彼云9个儿子,初第七子迁本县小吴地外,其他迁往本省的漳浦、宁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园、连成、武平和广东蕉岭,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说,张化孙上祖的迁移,是被迫的;那么张化孙后裔的迁移,是自愿的,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如今,张化孙裔孙的足迹已遍及闽南三角州、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达千万之众,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网。
2、 这个家族网,把古人、今人连在一起,把传统和现代连在一起,对家族成员进行着特殊的教育。如他们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显出来,或写入诗中,或嵌入联中,并作为一遗训,向后代灌输。这里着重介绍一副奇特的嵌字长联,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词,嵌在一副对联中,一字说一个故事,一位或几位张氏上祖名人,联文为:
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两篇、铺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豹蝉七叶,悉是清河族派;
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对联中,从黄帝赐姓张挥开始,把张仲、张载、张良、张说、张飞、张华、张安世、张果老、张九成、张方平、张公艺、张九龄、张鷟、张道陵等连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对联,罗列了公侯、将相、名士、神仙各类人物,记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业绩,以此激励后人。通过这样培养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为后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范,把上祖的成就化为后人的进取精神,使古人、今人连在一起。张化孙是比较开明的,而且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作为士大夫阶级,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风;另一方面,又根据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发展,吸收新的思想。为促进家族的发展,他敢于打破“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束缚,鼓励儿孙外迁,以扩大生存空间。又如,他一方面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视工商,不囿于“耕读为本”,而采取士农工商并重之策,并订在“家规”之中。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诸事“。改变了客家先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轻商贾,不善经营的思想。这不但大大开拓了张化孙裔孙生存发展空间,而且改变了他们的营生理念。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思想上的突破和进步。
上述两点,是形成这一“现象“相互促进的两个支点。在封建社会那个”多子多福“的论理观念指导下,通过外迁,促进人口发展,促使这一家族网讯速形成。人口发展了,要生存下来,要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掌握继续发展的本领,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质量。张化孙采取的办法是鼓励后人以上祖为榜样,自强自立,开拓创业,提倡读书,崇文尚武,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同时又士农工商并重,开拓生存空间。这样,不但人口发展得快,发展得多,而且发展得好,军政商学各界,代有贤能,人才辈出。
二、“客家张化孙现象”从张化孙开始,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不通,“张化孙现象”从张化孙开始理所当然,何来问题?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为什么在张化孙及其以后,会出现这种蓬勃发展,长盛不衰,并呈多姿多彩“现象”。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张化孙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为张化孙题写“像赞”,云:“公之风采,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群群黎。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馥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从“像赞”可以看出,文天祥对张化孙是颇为推崇的。
当时上杭的社会环境,对“张化孙现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上杭地处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于唐大历四年(769)设场,宋淳化五年(994)升场为县。南宋乾道四年(1168)县治经(由秇梓堡、鳖沙、语口市、钟寮场)四迁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关地区。由于上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理环境良好,加上中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开矿业、航运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县志载,宋绍兴二十年(1159),开始建学舍,置学田。县治迁至郭坊后,在中心地段建筑县署,县署左右侧建主簿厅和县慰厅,西侧建盐仓库,民房、水井、街道、商店、寺庙,按区划建设,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县事黄葵创修第一部《上杭县志》。载张化孙迁居上杭时,上杭置县已有210余年,县治迁至郭坊也已将近40年。由于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给上杭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汀州府志》称:“上杭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清《福建通志》也说:“上杭比屋裕如,士勤学业,彬彬文物,有类大邦”。《新郡志云》:“上杭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②张化孙和他的家族,给上杭带来了中原文化传统,而他自己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潜心研究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总结社会的、家族的历史经验教训,成为这一时期南迁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
2、 张化孙对“张化孙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张化孙把自己对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办法付诸实施,兹略举如下:①纂修宗谱。宗谱,也叫族谱、家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普遍的文化事象,它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正如文天祥对张化孙的“像赞”所说:“纂修宗谱,报本不忘”。这对维系张化孙家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②制订家规。他制订了“笃忠敬,营生业,笃教学,慎丧祭,慎婚姻,严内外,敦孝悌,厚风俗,敦和睦,严杂禁”等十条家规。③立下遗训。他的“遗训”,是一首诗。也称“遗言”、“遗诗”、“族诗”,其裔孙通称为“外八句”。全诗为: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风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一首诗,短短的56个字把源流、迁徒、家风、家训和要求裔孙效法的上祖典型都概括在里面。所选的典型,包括个人(张公艺、张九龄、张仲)和群体(汉、唐两朝张姓人物)两个方面。从对社会的贡献来看,所提三个典型人物,不一定是张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从宗族伦理来说,这三人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张姓人家,还以“百忍”、“金鉴”、“孝友”为堂号、为联语。选择汉、唐也很有讲究,汉朝、唐朝,既是我国封建王朝中最为强盛的朝代,也是张姓人物文治武功最为显赫的朝代。这里,人们不能不皮肤张化孙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④编排字辈。他效法上祖张良,为裔孙编了字辈诗。张亮,字子房,号仁寿,为张挥的80代裔孙。他从自己开始,编了“60代 的字辈诗,从“仁让敦古道”到 “勋臣邦国扬”12句60字,到张化孙父亲张扬德,正好60代。张化孙也从自己开始,编了“40代”,8句40字的字辈诗,被其裔孙通称为“内八句”,全诗为: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
仲兴山诒远,永延应万崇。
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张化孙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对子孙要求,希望子孙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过宗谱、家规、遗训和编排字辈等体现出来,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族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严格认真地对子孙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范,要求裔孙身体力行。这就为“张化孙现象”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3、张化孙对子孙开拓、进取起了导向作用。张化孙经常教育子孙要有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18个儿子,先后外迁了16个,留下第四、第十七子、(也许分别是陈氏、阙氏夫人所生),为了把这种敢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传下去,他通过家规、家教、编排字辈来促其实现。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在老一辈的张化孙裔孙中,男孩稍懂事时,大人必教他背诵“外八句”和“内八句”,即遗训诗和字辈诗,讲解祖祠对联上人物的故事,讲解家规的要求。在小孩未成年、还未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他头脑中最重要的人-- -- 父亲或祖父给予的教育,印象是最为深刻的。特别是通过“讲故事,说家训”,形象生动的上祖业绩,唤起了儿童的自豪感,潜移默化地给小孩以深刻的影响。祖先给予的荣耀,培养出一种“出人头地”、“敢为人先”的心态,从而产生鞭策自己开拓创业的力量。这首先给予儿童思想上的武装,是一种精神力量。此外按字辈诗规定顺序取名,长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能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对家族来说这是一种凝聚力。700多年来,有好些地方,如江西的于都、兴国、遂川,湖南的浏阳,上杭的太拔、水西渡等地还是按“字辈诗”规定的顺序取名。太拔已传到“开”字辈,为张化孙的33代孙,已有20多人背诵“外八句”、“内八句”,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认梓叔”的需要。日后在异地他乡,碰到困难要请梓叔帮忙时,他们见面交谈的第一句话,是考“外八句”和“内八句”。若回答得对,马上按辈份称呼,热情接待,根据所提要求,或帮助寻找活计,或资助钱粮,尽其可能地满足对方要求。人口的发展,必须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向外迁移。“有困难,找梓叔”。先期外迁的张化孙裔孙,对后来者的关照、资助,这就为后迁者壮了胆,推动了张化孙裔的不断外迁和迅速发展。
三、“张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化孙现象”实际上是“张氏宗族文化现象”,它表现了客家人的开拓、进取和敢冒风险精神,也可以说是客家精神在一个客家民系群体发展中的体现。如前面所列举的,张化孙家族也和其他客家族群一样,具有爱国爱乡、尊祖敬宗、尊师重教、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等品质,加上张姓具有的“军武之姓”的特质和张化孙本人宗族文化理念,再加上很多裔孙向沿海地区和海外播迁,接受了滨海文化、海洋文化的熏陶,使客家人理念的积极方面得到进一步发挥,而对某些消极保守方面则予以摒弃,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张氏文化现象”。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向前、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今天,“张氏文化”还有没有作用,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以为,回答是肯定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宗族文化包括张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应当批判地继承。摒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精华。诸如:
1、 开拓创业,敢冒风险。张化孙家族和其他客家人一样,在辗转南迁中,披荊斩棘,历经磨难,来到闽西山区,把蛮荒之地开发成新的家园。而后,有继续向外迁移,创建新的家园。艰苦卓绝的斗争,培养了张化孙家族的开拓创业和冒险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这种大无畏精神,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乘风破浪,搏击中流,“敢为天下先”,敢做时代的弄潮儿。
2、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张化孙家族发扬客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且从小孩做起,培养下一代的发奋向上精神。诚然,今天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应当与历史不同,不能一味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丰富的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 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张化孙通过提倡“孝友”、“百忍”和家规、家训等,在家族里营造良好的团结、互助氛围。现在看来,单从家族着眼显得狭隘,但这种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精神,现代社会仍然很需要。推而广之,今天人们在发展经济文化,在向自然界斗争中提倡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是十分需要具有这种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品德。
4、 居安思危,安而思进。张氏家族和所有客家人一样,长时间的迁徒过程,是不断面对危机和克服危机的过程。在和恶劣的周边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培养了危机意识。张化孙迁出宁化,是看到继续在那里可能产生的危机;定居上杭之后,虽然当时上杭的环境还比较好,但他看到了潜在的危机,认为子孙继续创建新的发展基地,通过向外发展进一步扩大生存空间。今天,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需打好经济仗,要抢得优势,赢得成功,也需要有锐敏的危机意识与应付危机的勇气和智慧。这样,才能使自己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扬长辟短,趋利避害,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 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维护“中华价值观”。如前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维护“中华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随之而来。对于西方文明中先进的东西,我们以客家人的“包容性”,吸纳融合,而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不合中国国情的方面,必须予以抵制,坚定地维护“中华价值观”,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包括我们客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的。
四、结论
张化孙继承和发扬“军武之姓”的精神特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杰出代表。他鼓励子孙开拓进取、开疆扩土、敢冒风险、崇文尚武而又士农工商并重,不断扩大生存空间,迅速形成了一个跨越海内外的庞大家族网。他研究总结社会的、家族的历史经验教训,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对子孙的要求、希望子孙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过纂修宗谱、制定家规、立下遗训、编排字辈等体现出来,使之代代祖传,把传统和现代、把古人和今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积极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开拓创业、敢冒风险、尊师重教、团结互助、危机意识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客家张化孙现象”,表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客家精神在一个客家民系群体中的具体体现,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是“多子多福”的自然生理现象,而是“张氏宗族文化现象”。
注:①参见林善珂编《客家百姓源流郡望堂联汇考.张姓》一书。
②《汀洲府志》、《福建通志》、《新郡志》引文,均转引自民国《上杭县志》卷二十。
③“遗训诗”中有个别字,各版本说法不一。如“卜吉”、“卜处”;“道”、“祖德”;“宗祊”、宗芳“;”“今古”、“千古”等。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83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27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707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77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41次)
- 张祥云墓(14841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510次)